案由:
我校作为"双一流"建设高校,临床医学等学科发展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要求。局部解剖学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核心课程,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成效。当前,因尸体标本来源受限,教学资源面临严重短缺,亟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。
一、现状分析:
1. 教学资源缺口显著
目前教学模式按30人/具尸体配置(标准应为4~6人/具),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机会由4~6次/学期/人降至1.8次/学期/人,与教育部《本科医学教育标准》存在较大差距。
2. 供需矛盾突出
年教学需求约70具尸体标本,现有库存(含新捐献)已不足以支撑一学期教学。遗体捐献是当前唯一合法来源,但浙南地区受"入土为安"传统观念影响,捐献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,同时缺乏针对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激励政策,宣传工作尚未形成社会合力,捐献数量远低于北上广及省会城市医学院校的自给能力。另外,现行法规禁止跨省调配尸体标本,合法采购渠道尚未建立。
调研显示,国内同类院校普遍通过跨区域合作、政府协调等方式保障资源,北上广深及各省会城市医学院校普遍实现标本自给,而我校尚未建立有效的标本获取机制,面临“无米下锅”的潜在风险。
二、问题影响
1. 教学质量下滑风险
操作机会不足导致学生解剖技能薄弱,直接影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,与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目标存在矛盾。
2. 学科竞争力削弱
资源短缺可能导致教学评估、科研合作受限,影响学科排名与社会声誉。
3. 伦理与法律风险
若库存耗尽,可能被迫压缩实验课时或采用非标准化替代方案,存在违规风险。